六月,在遥远的西非几内亚,雨季初临,骤雨频降,常常将这片红土大地浸润得泥泞不堪。
在中铁十八局SimFer西芒杜铁路支线项目营地的修理班内,克里斯正埋头修理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送来的故障电机,窗外,小雨打得屋篷啪啪作响。他加入中铁十八局已有将近两年时间,而他那段特殊的入职经历,也要从一个雨天讲起……
几内亚位于西非西岸,自1971年以来一直被联合国认定为“世界最不发达国家”之一。其内地为热带草原气候,无春夏秋冬之分,唯有旱雨季更替。受限于落后的经济条件,项目附近村庄的国道多为简易土路。每逢雨季,雨水与尘土混合化为厚厚淤泥,陷车事故时有发生。
2023年8月,彼时正值项目建设重要时期,又逢雨季,多日的降雨已使道路泥泞不堪,一场雨还未完全平息,修理班的李师傅就接到一通急匆匆的电话。
“605国道这边有当地居民陷车了,堵车很严重,我们回不去了。”
“别急,我马上组织人去救援。”
一边是关系到项目建设进度、必须按时完成的繁重设备修理任务,另一边是突发的陷车紧急情况。李师傅放下电话,没有任何思虑,脑海里只有“先救援抢险”这几个字。
当地的乡间土路国道,在吸满了雨水后湿软坑洼,已变成泥沼地。皮卡车一路颠簸,到达陷车现场时,救援人员发现一辆大货车“扭”在路上,侧陷于路旁的野草丛中,其车厢上的货物也摇摇欲坠。附近居民已经在自发组织救援,他们合力将小汽车推出淤泥,但面对满载货物的大货车,单凭人力救援极不现实,也极其危险。
为取得当地居民信任,救援人员安排项目部的几内亚籍员工与居民沟通,表明了来意及可提供的帮助。随后,挖掘机被调来,在救援人员的指挥下,大家一起将钢索牢牢固定在挖掘机与被困货车上。由于货车满载货物且道路不平整,在拉动时货车随时可能翻倒,救援难度极大,对挖掘机操作手提出了严峻挑战。
在经历了近两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后,货车成功脱困,救援人员随即对道路进行简单平整,避免疏散过程中再次发生陷车。待所有车辆疏散完毕,救援人员并没有撤离,他们拉来碎石,对几处路况恶劣、容易陷车的地段反复整修、夯实。起初,骑摩托车、开皮卡车经过的当地居民因为无法通行而不满,待了解实情后,纷纷为工作人员点赞。
此次抢险行动,只是中铁十八局在当地众多应急救援中的一次缩影。一直以来,中铁十八局始终坚持以民生“暖色”折射高质量发展“成色”,修路修桥、修建水井、平整足球场、节日物资发放、学校慰问、医疗公益宣讲……中铁十八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推动社区发展,改善民生条件,不断加深中几两国人民深深的友谊。
在抢险救援结束后没几天,修理班的员工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。
“我想加入中铁十八局。”
电话那头,是那天被救援的大货车司机克里斯。在目睹中铁十八局的中几员工并肩作战、携手参与建设自己的家乡后,他深受触动,也希望成为其中一员。
面试并不复杂,过程也很顺利,克里斯如愿成为修理班的一员。而这看似轻松的入职背后,也有着公司对多重现实因素的考量。
项目周边村庄经济落后,部分家庭因人口众多而生计困顿。为助力当地经济改善,同时考虑到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有限,公司实行中几“一对一”导师带徒制度,为每位当地员工配备一名中方师傅,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考核。这样不仅为当地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,也帮助他们掌握了实用技能。
像克里斯一样,加入中铁十八局、投身家乡建设的青年还有许多:从初学技艺到独立上岗,随师傅辗转多个项目、如今离家千里参与施工的电工玛丽亚;曾在公司支持下赴中国学习,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业务能手的莫伊赛;虽只掌握几个中文词汇,但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的人力员工奥马尔……他们在中铁十八局的培养与引导下,学习着中国技术,也逐步融入中国文化,在一项项工程中为家乡贡献着青春与力量。(黄新培)